当前位置:

宜昌市经济和信息化局关于2024年度生态环境保护责任落实情况的报告

日期:2025-01-14 15:45来源:宜昌市经济和信息化局
责任编辑:周露阅读量:

  2024年,市经信局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坚决贯彻落实国家、省、市关于生态文明建设和环境保护的一系列决策部署,认真履行工业领域环保工作职能职责,积极推进中央和省级环保督察整改,加快推进产业结构转型升级,推动产业绿色高质量发展。年度工作情况报告如下:

  一、坚持高位推进,强化工作统筹部署

  市经信局党组高度重视生态环境保护工作,将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纳入党组中心组专题学习内容。局党组多次召开会议,研究部署工业领域涉及污染防治相关工作。局主要领导、分管领导领受任务坚决果断,将生态环境保护、污染防治等工作列入重要议事日程,统筹安排部署。对涉及我局的工作任务,局内进行了细化分工,明确了牵头领导、责任科室、完成时限,并指定专门科室进行统筹协调,统一汇总上报。我局所承担的中央和省级环保督察整改任务,均严格按照市委、市政府要求,按期整改销号或按时间节点积极推进。

  二、坚持依法依规,有序淘汰落后产能

  根据国家、省淘汰落后产能相关政策及工作部署,对重点行业加强工作指导,加快先进工艺、先进技术的推广应用,依法依规有序开展落后产能淘汰工作。根据《湖北省2024年利用综合标准依法依规推动落后产能退出工作方案》,制定我市2024年落后产能排查及淘汰工作方案,会同市直相关部门和各地政府对全市落后产能进行了全面排查,结合各地实际制定淘汰计划,并以市政府名义向省淘汰落后产能领导小组报告。组织市发改委、市生态环境局、市市场监管局等部门,对2024年度各县市区淘汰落后产能工作进行市级验收,年度淘汰落后产能工作任务全面完成。

  三、坚持逐“绿”前行,推进能源节约和资源综合利用

  一是加快构建绿色制造体系。印发实施《宜昌市绿色制造体系建设实施方案》《宜昌市绿色制造梯度培育及管理实施细则》,大力推行绿色制造体系建设,在化工、医药、装备、食品等重点行业,遴选一批具备创建绿色制造体系基础条件的企业和园区,加大指导帮扶力度,提升行业绿色管理能力。2024年,安琪酵母(宜昌)、金庄科技、鑫来利陶瓷、南玻显示器件等4家企业入选国家级绿色工厂,全市获评省级绿色工厂35家、绿色设计产品2家、绿色供应链管理企业1家。截至目前,全市已累计获评国家级绿色工厂23家、绿色工业园区2个、绿色设计产品1家,全市绿色制造体系建设取得阶段性成果。

  二是推广绿色工艺技术装备。大力推广绿色技术推广目录、国家鼓励的工业节水工艺技术和装备目录、国家工业资源综合利用先进适用工艺技术设备目录,在黄磷、化肥等余热余压资源丰富行业,全面推广余热余压回收利用技术,形成能源的梯次综合利用。实施黄磷渣汽治理、污水和泥磷处理、尾气自动抽气和净化工艺技术改造,建设尾气产高温高压蒸汽发电装置,实现每吨黄磷副产尾气发电2500千瓦时,并建设能源管理中心,通过功能整合减少集控室人员50%以上。

  三是加快绿色低碳技术改造。认真落实工业领域碳达峰,加快化工、建材等重点行业能效提升,近3年共开展节能监察、节能诊断企业112家次。强化公益性服务,帮助企业挖掘节能潜力,提升绿色管理能力。加强规模以上重点用能工业企业用能监测,积极争取省、市高质量发展专项资金支持,引导企业有序开展节能降碳技术改造。宜昌黄磷、磷铵等产品能效水平位居国内同行业前列,兴发集团成为年度重点行业能效“领跑者”企业名单黄磷行业唯一入选企业。

  四是推进工业固体废物资源综合利用。以磷石膏资源综合利用为重点,通过产业链上下游合作等模式,积极探索工业固废综合利用新技术、新场景。坚持“前端减量、中端提级、末端应用、全程治理”模式,我市获批全国唯一以磷石膏单一资源为处置目标的国家工业资源综合利用基地。全市磷石膏综合利用装置能力超过产生规模,综合利用率处于全省领先水平,在全国形成重要影响力。

  四、坚持向“新”求质,推动化工产业转型升级

  一是培育绿色化工发展新动能。推动湖北徽阳新材料有限公司新能源新材料一体化项目和多氟多宜化华中氟硅产业园项目落地。加快推动电子化学品专区建设,电子化学品专区产能达到36.5万吨/年。持续扩大电子级磷酸、硫酸、混配液等优势产品产能,实现湿电子化学品产业链全覆盖;和远气体目前已投产电子特气10种,规划建设中20余种,产品具有资源化、规模化、循环化、绿色化优势。

  二是扎实推进化工企业“关改搬转”。根据《关于印发湖北省沿江化工企业关改搬转暨危化品生产企业搬迁改造任务清单(2024-2025年度)的通知》(鄂化搬指文〔2023〕3号)和全省沿江化工企业关改搬转重点任务交办会具体工作要求,坚持高位推进、多方联动,进一步细化推进举措,修订完善“一企一策”工作方案及工作计划表,集中力量、全面攻坚,按时间节点有序推动剩余6家化工企业“关改搬转”,确保圆满完成工作任务。

  三是探索以供应链为抓手壮产业。坚持以数智赋能供应链平台,引导湖北国发围绕实现“产品交易中心、物流服务中心、金融服务中心和产业资讯中心”四大平台功能,打造“磷源智上”磷化工供应链数字化平台。该平台9月30日正式上线,目前注册企业已达504家。坚持产业所需、布局合理、高标建设、管理规范等原则,围绕磷化工产业链相关产品集散基地及交割库建设,加快谋划布局物流仓储建设。围绕平台业务范畴,积极开展业务对接活动,助力湖北国发在宜昌市内、省内外及海外全面拓展业务。

  五、坚持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推动船舶产业高质量发展

  一是打造特色产业基地。积极推动内河船舶制造企业标准化、智能化、绿色化生产,全市统筹布局枝江、宜都、长阳、秭归等四个绿色智能船舶产业园区,建设内河船舶智能化、模块化、标准化生产线,改变传统船舶订单化生产的传统模式,大幅降本增效,构建“绿色智能工厂建设绿色智能船舶”新格局,目前四个绿色智能船舶产业园区建设工作正有序推进。2024年,20家船舶修造企业预计实现产量40万载重吨、完工超150艘(其中绿色智能船舶超50艘)、实现产值50亿元,同比分别增长35%、354.5%和25%。

  二是开展试点示范引领。积极打造电动旅游船、换电运输船、甲醇动力运输船等多种船型示范建造应用,培育“两坝一峡”电动船客运精品航线,打造三峡翻坝运输、汽车滚装运输货物示范线。4E级多用途换电清漂转运船、磷矿运输示范船、川江新能源滚装船等示范船按计划建造;2艘省际旅游船在枝江开工建造,标志着我市绿色动力船舶正式切入省际航线。

  三是推动产业链式发展。对接长江船舶供应链有限公司,探索成立专业化船舶供应链公司,推动船舶产业园与供应链公司强化合作。引导全市13家船舶修造和7家设计企业入驻船舶公共信息平台,强化信息和资源共享。以大规模设备更新为契机,宜都、枝江船舶基地新建、改建先进制造车间和智能化生产线,进一步提升建造能力。在符合条件的园区布局船舶绿色拆解中心,2024年,枝江民娃船业获老旧船舶拆解资质,为全省首家获取该资质的船舶企业。

  四是加快布局新兴业态。会同市交通运输局,对我市公务船舶现状进行摸底分析,研究提出公务船电动化改造方案,已由市政府委托三峡电能公司分步实施。以国务院和国家相关部委关于推动旅游和邮轮游艇装备发展意见为指导,提升企业技术水平和建造品质,重点瞄准大众化消费游艇,积极培育游艇制造和应用场景。目前,我市船舶企业已完成30余艘小型游艇建造,宜昌交运游轮公司首艘“两坝一峡”游艇“宜昌远影号”正式投入运营,后期将探索更多游艇应用场景。

  六、坚持技改提能,突破性发展新能源及智能网联汽车产业

  顺应汽车电动化、智能化、轻量化的潮流,引导整车企业发展新能源汽车,扎实推进产线技改。2024年7月,广汽传祺宜昌分公司顺利获取新能源汽车生产资质,11月1日正式下线中型插混新能源MPV车型—传祺E8。

  下一步,市经信局将认真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把高质量发展的要求贯穿新型工业化全过程,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培育新动能新优势,着力构建“12520”现代化产业体系。坚持企业微循环、园区内循环、产业大循环,推进资源高效循环利用,聚焦重点行业、重点领域推进绿色化改造和节能降碳减排,打造一批绿色产品、绿色工厂、绿色供应链、绿色园区,为奋力推动中国式现代化湖北实践,加快建成中部地区崛起重要战略支点守牢宜昌工业绿色发展底线。